当前位置 > 关爱通研究院> > 热点
热点 | 就地过年,怎样给背井离乡的打工人更多的关爱
2021-02-02 11:12:59作者:关爱通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交通运输部、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七部门印发通知,1月21日至3月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迎新春送温暖、稳岗留工”专项行动,鼓励引导农民工等务工人员留在就业地安心过年。通知要求各地组织多种形式的“送温暖”活动,鼓励企业发放“留岗红包”“过年礼包”,落实好工资、休假等待遇保障,餐饮商超、医疗卫生、治安消防等服务供应不断线,让务工人员留在就业地安心过春节。

背井离乡的打工人,辛苦奋斗一整年,就盼着过年能够回乡与亲人团聚,这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不变的情怀。然而,2020年初突发的疫情,打破了去年春节的祥和,许多人去年回乡被困住出不来,也有许多人就地被困住回不去。而今年以来,国内疫情呈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态势,又让回乡过年成为了难题。

为减少流动和聚集,目前多地发出务工人员“就地过年”倡议。组织“打工人”就地过年,需要多方面的统筹和协作,其中企业就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企业来说,留住员工就地过年,一方面是因为肩负了不容推卸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对于节后正常开工也是一种保证,毕竟,去年年初一些企业出现的用工荒问题还历历在目。那么留住员工“就地过年”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企业不能强制员工留在工作地,而是要鼓励为主

目前各地的政策都是以倡导的方式,鼓励职工就地过年,而非强制性的。

但我们也注意到1月20日国家卫健委的《工作方案》中,要求“从事进口物品搬运、运输、存储和销售环节的工作人员,原则上在工作地休假或工作”。涉及这些相关工作岗位的企业,可以根据《工作方案》细化“就地过年”的管理措施,经有效送达相关岗位员工后,作为企业劳动纪律的一部分,员工应当遵守。除此以外,其他企业应当以积极鼓励的方式为主。

那么,如果用安排加班的方式将员工留在工作地过年呢?的确,目前已有许多地区出台了用“薪”留人的地方性政策。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根据《劳动法》,安排员工加班的前提,是需要“与工会劳动者协商后”方可延长工作时间,且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需要考虑,就是若要安排员工节假日加班,必须按劳动法规定支付加班工资,企业需要有此准备。


企业要切实给予不能回家过年的员工真实的关爱

现在,为了鼓励“就地过年”,许多地方政府还推出消费券、景区减免门票、体检优惠等让人暖心的政策。比如上海总工会,陆续推出了“2021留沪大礼包”“出行补贴”。这些政策大多通过企业或互联网平台向务工人员传递。再比如,杭州市向非浙江户籍并在杭缴纳社保的春节期间在杭务工人员“送红包”,通过企业申报向符合条件的务工人员每人发放1000元现金补贴。

作为政府向务工人员“送温暖”的重要渠道,企业应当全力做好对接政府政策和向员工传递关爱的工作。以政府向符合条件的务工人员发现金补贴为例,企业既要及时、全面向务工人员宣传政策内容,也要严格做好统计员工信息按规定申报事宜,确保符合条件的务工人员都能享受到政策关爱。

人社部等七部门的通知中,专门提出鼓励企业发放“留岗红包”“过年礼包”,落实好工资、休假等待遇保障,突出强调了企业在这方面应尽的责任。比如说近期,据报道称,京东物流将投入近1亿元,为今年春节期间坚守一线、原地过年的快递员提供高于国家法定标准的补贴和福利。企业更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更需要关爱员工并最大化保障员工权益的责任。但毕竟像这样大手笔向原地过年的务工人员“发红包”,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实现起来还是颇有难度,企业可以量力而行,但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将有限的预算用于刀刃上,将所实施的关爱效能最大化。

 

关爱不仅要在物质层面,更应该从心理层面入手

走心的关爱,才是最好的关爱。企业在对就地过年的员工实施关爱的时候,也需要了解和洞察员工不能回家而产生的情绪波动,其实都是源于“乡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乡愁”是一种什么情绪?

根据研究者的研究,“乡愁”是一种矛盾情绪,它不仅有积极正面的体验,能让人们想起故乡时温暖的感觉,是一种充满快乐的回忆;也有负面消极的体验,能让人们想起过去时的悲伤和哀痛的感觉。从各方面研究成果综合来看,乡愁是一种悲喜交加、苦乐参半的情感体验,“夹杂着忧伤的快乐”。由此,通过对于“乡愁”的情感分析,作为组织,我们应该明晰一点,“乡愁”不是洪水猛兽,它也是有积极、柔情的一面。

关于“乡愁”为什么会产生,研究者总结了五点要素,分别是:

失落感:背井离乡之后,与家人、朋友和亲人分离而产生失落感;

生活方式被打乱:原有的生活习惯无法适应新环境,旧生活方式与习惯的改变,从而产生焦虑和恐惧,引发乡愁;

控制力减弱:从熟悉到不熟悉的环境,对事物的控制力下降,让人们感觉到潜在的威胁,从而引发乡愁;

角色改变及自我意识觉醒:伴随着环境的改变,人们扮演的角色发生变化。与之相适应,人们有了新的任务,因此,自我意识必须要发生改变,从而产生焦虑

冲突:进入新的环境之后,人们会在想返回安全和舒适的家与渴望挑战新经历和新机会之间产生内心上的斗争。

那组织如何帮助员工引导“乡愁”呢?

首先,我们要与大家分享一个非常有趣味的要点,在“乡愁”要素研究之中,除了大家对于“家乡思念”为主的精神和情感体验,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饮食”,当下的“饮食”与“乡愁”有着紧密的关联,简简单单那口感觉,已经从初级的果腹饱食层面的生理需求层面,升级为一种代表家和家乡的象征符号,更被看作是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内容。就犹如当初舌尖上的中国受到大家热烈讨论时候,人们除了讨论食物本身的鲜美之外,更多时候也在讨论这股令人怀念的“家乡味道”。

通过对于乡愁的分析和其中的关键要点,组织其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帮助员工更好疏解“乡愁”。

帮助员工在当下环境之中能有更多的新朋友、好伙伴

乡愁的产生重要原因就是对于家乡的人际关系支持无法在当下环境得到快速实现,人际关系支持好坏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因为可以通过搭建一些平台,为原地过年的员工能有些新朋友、好伙伴,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帮助员工缓解乡愁。

为员工提供那口“家的味道”

民以食为天,家乡的那口味道,很容易让人重温家乡的点点滴滴,感受到家乡的温暖,特别是正宗的家乡滋味,组织可以提供一些家乡食材的自由选择,让员工制作出属于家乡的味道,或者有专门的家乡美食消费基金,鼓励员工去购买一些家乡的特产,重温家乡的味道和温暖。

适度聊天,拥抱新环境

和家里人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特别是在视频聊天普及之后,可以与家人定期聊天,了解家里的一些近况,也可以告知自己的情况,现代科技已经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的很小,但是,需要注意,当下我们所处环境依然是一个新的环境,因为我们也要需要积极融入新的环境,尝试了解一下当地习俗,参与到当地过年活动之中,寻找到新环境中那些新支持。


结语

春节本是“回家”的节日,也是检验企业文化和劳资关系的一块试金石,企业做好了关爱员工、保障员工权益的分内事,让员工找到“回家”的感觉,企业也终将从中得到应有的回报。愿每一位远在他乡辛勤奋斗的“打工人”都被温柔以待,就地过年也能享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内容部分来自内容作者或互联网自动抓取。相关文本内容仅代表本文作者或发布人自身观点,不代表关爱通观点或立场。关爱通力求此信息所述内容及观点的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也不保证未来内容不会发生变更。 如本网展示内容的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关爱通会及时采取合理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邮箱:yan.zheng@guanaitong.com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