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年
☞ 黄大年(1958年8月28日——2017年1月8日)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
吉林大学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海归博士。
2017年1月8日,中国科技界的星空,一颗璀璨的明星悄然陨落。黄大年教授走了! 带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带着他对事业的无限留恋,带着他对学生的无限惦念离去了。回首黄大年教授的一生,可以用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黄大年教授对祖国、对科技的热爱是发自肺腑的。
1982年1月15日,黄大年在给同学的毕业赠言中写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之后的日子里,无论风风雨雨,黄大年教授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科技强国篇章,用对科技事业的极度热爱来践行着自己的誓言,很多人评价他是“纯粹的知识分子”,因为他“什么职务也不要,就想单纯为祖国做些事”,很多人也评价他是“另类的科学家”,因为他对待科研只有一句话“我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
求知少年到科学家
黄大年,1958年8月出生在广西省南宁市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读小学时随父母一起下放到桂东南的一个小山村,高中毕业后考到地质队工作,作为物探操作员,他第一次接触到了航空地球物理,这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1977年适逢国家恢复高考,黄大年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开始了与地球物理的不解之缘。他先后完成了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并被留校任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92年,黄大年得到了全国仅有的30个公派出国名额中的一个,在“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全额资助下,被选送至英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黄大年回国后不久,又被派往英国继续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成为当时从事该行业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之一。
之后,黄大年一步步努力,成为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2009年他放弃海外高薪,作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回到祖国;选择了母校吉林大学做全职教授,成为东北第一个引进的“千人”专家;他整天没日没夜地工作,休息时间很短,7年时间里,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中国“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5年的成绩超过了过去50年……
父母命,赤子心
2004年3月20日晚,黄大年正在大西洋深水处与外国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阶段研究,却接到国内父亲离世前的最后一个电话:“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我能理解你的处境。你要记住,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这个电话对黄大年感触很深,两年后,母亲离世前给他留下的依然是这句话。父母的教诲给出了黄大年一生中几乎所有抉择的答案——祖国高于一切!报国决心在黄大年心理深深扎了根。
为了顺利回国,黄大年甚至向妻子“摊了牌”,“如果你不回去,咱们就散伙。”2009年年底,黄大年一改往日温和的语调,态度坚决地对妻子说。
如此决绝的态度来源于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给黄大年发的一封邮件,邮件中是国家实施“千人计划”的有关材料。刘财不知道,这一封邮件让黄大年心潮澎湃。“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1982年1月,他在大学毕业纪念册上这样写道;“我一定会回来的!”——18年前,他对为自己送行的老师说;“知识精英是民族脊梁,别忘了,你是有祖国的人!”——2004年,病重的父亲在电话中给他留下最后的嘱托……
妻子知道,黄大年是对的,是时候了离开英国了。于是,她卖掉了自己经营多年的诊所。和黄大年一起回到了中国,
在外漂泊了18年,黄大年始终心系祖国科研事业。2009年,黄大年顶着纷飞的雪花从英国归来,回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故土,他的归来震动海外。有外国媒体报道说: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了100海里。在以后的7年的时间里,在科学的殿堂中,他就像一枚超速运动的转子,围绕着科技兴国这根主轴,将国家一个又一个高端科技项目推向世界最前沿。
“科学疯魔”黄大年
黄大年对科学的热爱以及探索是科技圈内众所周知的,翻看他的朋友圈,在2016年2月14日时,有这样一条记录:“真正从事科学的人,往往看重与事业发展攸关的情谊群体,面对‘知音’常有相见恨晚的遗憾,发展的是与众不同的情……”在他的心里,科学已然成为梦中“情人”,让他如醉如痴。
面对接手科技部的地球勘探科研项目,他一天都没有休息。把自己关进办公室,没日没夜地设计科研思路。缺乏样机,他就跑到无人机模型销售的商店去找。店铺晚上要打烊了,他还是不想走,最后索性自己掏钱,直接把模型抱回办公室研究;没有机库,他直接在地质宫门前找个空地,带着团队挥汗如雨忙活个把月。机库刚建成第二天,有人开着卡车来就要拆了机库,理由是手续不全,他们确实不属于审批流程。
面对拆迁,黄大年急了,“不能拆!”一边喊一边往卡车轮胎前一躺。所有人都震惊了,这可是位世界级的大科学家呀……
就在这样的“疯魔”中,我国在这一项目的数据获取能力和精度与国际差距至少缩短了10年,而在算法上,则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就在这样的“疯魔”中,7年时间他打造出了充满梦幻色彩的“大年童话”——搞交叉、搞融合。与机械领域专家合作研发重载荷物探专用无人机,与计算机专家合作研发地球物理大数据处理与解释……交叉、融合中带来的“化学反应”“裂变反应”,释放出无尽的发展空间。
也正是这样的“疯魔”给黄大年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他的白发越来越多,脸色越来越差,频繁出现不明原因的腹部痉挛,反复劝他去体检,他总是三个字“没时间”,继续忙着自己的科技事业。今年1月8日,那个不知疲倦的黄大年永远地离开了,年仅58岁。
黄大年最喜欢听的一首歌是《我爱你,中国》,每次听到都会热泪盈眶,他是学有所成的海归赤子,他用自己对祖国的忠诚,对科学的热爱诠释了自己的赤子之心,他凭借自己的才华让中国进入“深地时代”,在这个成就的背后,站着的正是如黄大年一样的默默无闻,艰苦付出的科技工作者,他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内容部分来自内容作者或互联网自动抓取。相关文本内容仅代表本文作者或发布人自身观点,不代表关爱通观点或立场。关爱通力求此信息所述内容及观点的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也不保证未来内容不会发生变更。 如本网展示内容的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关爱通会及时采取合理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